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3)

来源:中国减灾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9-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强化认知补齐短板筑牢防线 三是结构避灾能力不断巩固优化。中国农业科学院以农业气候资源与灾害风险区划为主要手段,于2015年完成“中国农业气候资

  强化认知补齐短板筑牢防线

  三是结构避灾能力不断巩固优化。中国农业科学院以农业气候资源与灾害风险区划为主要手段,于2015年完成“中国农业气候资源数字化图集”,绘制了全国主要农作物光温水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数字地图,为主动防灾避灾提供依据。

  农业大灾保险为迅速恢复生产、稳定和增加农户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大灾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重大影响。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统计数据,2021年全国气象灾害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1171.8万公顷。其中,干旱受灾面积占气象灾害总受灾面积的29%。2021年包含大灾风险责任的农业保险,为投保农户提供780亿元补偿款,占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3214.2亿元的24.3%,是当年应急管理部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13.4亿元的58倍。实践证明,农业大灾保险对于灾后迅速恢复生产以及减少农户农业生产损失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粮食产量能长期稳定在6亿吨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6272.4元增加到2021年元,增长2倍,农业保险提供的风险保障是一个独特贡献。随着以增品、扩面、提标为标志的农业保险快速、高质量发展,农业灾害损失补偿水平还将进一步提升。

  五是制度救灾能力快速提升。农业保险救灾制度不断完善。2007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试点以来,逐渐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承保面积不断扩大、险种不断增加、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976亿元,同比增长近19.8%,为1.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超4.7万亿元。天气指数农业保险技术创新降低了制度救灾成本。2007年以来,大宗粮食、特色果蔬、水产养殖、畜牧等天气指数农业保险产品,陆续在全国农业保险市场推广应用,形成了一整套产品研发技术方法和业务应用模式,实现“即损即赔”,保守估算可降低农业保险核灾成本50%以上。救灾物资资金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在中央财政支持下,陆续设立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储备补贴等专项资金,用于受灾地区化肥、农膜、柴油、药械、种子、种苗等救灾物资的储备和购买,支持受灾地区农业防灾减灾和生产恢复。今年8月,财政部紧急安排100亿元用于水利抗旱和保障秋粮生产,支持秋粮减灾稳产。农业防灾减灾救灾机制逐步健全,建立多部门会商制度,组建抗灾减灾专家指导组,密切关注气象灾害监测动态,综合研判灾害发生发展趋势,制定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的防灾减灾救灾技术指导意见并开展实地技术指导,推进减灾保产关键技术措施落实。

  一是工程防灾能力稳步提高。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农田灌排设施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高了农田工程防灾能力。2004年以来,按照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依据年初计划,2022年将建成土地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10亿亩,稳定保障1万亿斤粮食产能。目前,全国拥有排灌动力机具、农用水泵约5000万台、节水灌溉类机具近300万台(套),农机抗洪排涝能力超过2000万亩/年,抗旱抽水浇灌能力超过1亿亩次/年。

文章来源:《中国减灾》 网址: http://www.zgjzzz.cn/zonghexinwen/2022/0927/831.html



上一篇:江西95.7%县市区出现特重干旱,如何应对持续旱情
下一篇:国家防总检查长江中下游抗旱减灾工作

中国减灾投稿 | 中国减灾编辑部| 中国减灾版面费 | 中国减灾论文发表 | 中国减灾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减灾》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