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江西95.7%县市区出现特重干旱,如何应对持续旱情

来源:中国减灾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9-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江西持续旱情如何保百姓饮水 一个月内两次启动长江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罕见吗? 江西、湖南:持续旱情 (央视新闻)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

江西持续旱情如何保百姓饮水

一个月内两次启动长江流域水库群联合调度,罕见吗?

江西、湖南:持续旱情

(央视新闻)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吕娟: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少见的动作,因为今年的长江全流域大旱就是比较罕见的,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流域大旱基本上还没有发生这么严重的。通过水利部的联合调度,把下游的水位抬高了,这样下游取水也方便一些,另外也保证了整个城乡用水和晚稻水稻粮食作物的用水需求。

如何做好“抗大旱”“抗长旱”准备?

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副秘书长 省应急管理厅总工程师 李世勤:目前,江西省在边远山区还有1.77万人需要靠送水来解决饮水问题。各个地方政府主要依靠机关企业,特别是消防部门定时定位的应急送水来保障群众的饮水问题。同时针对一些供水比较集中,量又比较大的地区,正在采取一些工程措施,通过联合调度上游水库群的水量水资源,来解决保障供水问题。我们也强化了水质监测,对于一些供水厂企业也加强了一些物资和药品的准备,保证让群众饮用到健康的水。

目前,江西和湖南,都出现了特重气象干旱。在今年,整个长江流域,受高温影响,都出现了不小的旱情,甚至是夏秋连旱。面对持续干旱,如何做好“抗大旱”“抗长旱”准备?

江西省气候中心最新气象干旱监测显示,由于高温持续,没有有效降雨,江西全省95.7%的县、市、区,出现特重气象干旱。持续的干旱,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农业,以及一些地区的饮用水。受干旱困扰的,还有湖南。

19日,中央气象台再次发布气象干旱预警,这已经是连续33天发布。江西,95.7%的县市区,出现特重气象干旱,湖南,116个县市区,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新闻1+1》邀请江西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副秘书长 省应急管理厅总工程师李世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吕娟,共同关注:持续旱情,江西如何应对?

文章来源:《中国减灾》 网址: http://www.zgjzzz.cn/zonghexinwen/2022/0920/830.html



上一篇:福州市防震减灾中心解答“地震三连问”
下一篇: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中国减灾投稿 | 中国减灾编辑部| 中国减灾版面费 | 中国减灾论文发表 | 中国减灾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减灾》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