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减灾版面费是多少[11/04]
- · 《中国减灾》投稿方式[11/04]
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二是生物抗灾和技术减灾能力持续增强。一大批抗逆丰产优质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在生产中应用,充分发挥了农作物自身抗逆性能,提高了抗御灾害能力
二是生物抗灾和技术减灾能力持续增强。一大批抗逆丰产优质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在生产中应用,充分发挥了农作物自身抗逆性能,提高了抗御灾害能力,降低了灾害损失。针对水资源缺乏、旱灾常发现状,推广节水抗旱作物品种和覆盖、滴灌喷灌、水肥一体化等旱作节水技术,截至2021年,全国高效节水面积达3.78亿亩。
主持人:我国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取得哪些成效?
提高灾害应急能力,提高防救质量。在农业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统一指挥下,建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各部门信息,及时快速对各类灾害事故生成、演进情况进行迭代分析,重点保障灾害事故多发易发区域的监测预警,依靠现代媒体宣传普及,不断提升农业灾害预警信息在全社会的可接收和可接受程度。加强应急救灾储备物资的管理和信息共享工作,提高物资使用率。在救灾过程中尤其要强化救灾工作的统一有效应对,避免“打乱仗”。
梅旭荣(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我国地处东亚典型季风气候区,虽有雨热同季、生产潜力高的优势,但也存在气候变率大、灾害性天气频发问题。特定气候类型和复杂地理条件,决定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是我国农业生产面对的常态问题,只是灾害发生的种类、区域、为害作物和致灾强度等有所差别。农业防灾减灾救灾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
龙文军(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经济越发达,越需要建立牢固的防灾减灾体系。我国农业防灾减灾体系经过多年建设,已取得一些突出成就,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农民群众期待相比还存在差距,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为此,提出如下几个建议。
一是对防灾减灾工作的认识不平衡、不充分。连续多年不出现灾害或者灾害损失少的地方,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当地农民都会或多或少有所放松。地方政府对防灾减灾工作的认识不尽相同,灾害发生频率高,重视程度就高,财政预算就多,反之预算就少。部分农民也存在侥幸心理,不愿意在防灾上多投入。二是农田水利设施管护机制不健全。我国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小微型水利项目建设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一大批农田水利项目后,大大提升了农田灌溉排水体系,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但农田水利设施仍存在管护机制不完善、相关参与主体责任划分不明等问题,影响长期稳定发挥效益。三是农业灾害应急能力不强。灾害预警由监测—评估—警报—响应等环节组成,涉及农业、水利、气象、应急管理等部门信息汇总和协调等工作,灾前预警机制不健全不完善,难以及时响应。灾中物资储备和人员力量不足,由于基层农业应急救灾物资没有统一储备标准,很多储备物资难以应对规模大、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灾害。同时,基层普遍存在人员不足问题,尤其是广大农村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连一般的灾害都很难应对。四是农业保险作用发挥不充分。农业保险虽有些险种在防灾减灾等环节发挥作用,例如用于人工影响天气、防寒保暖投入,但更多仍体现在灾后赔付上。农业保险如何适应新形势和新环境要求在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有效保障方面发挥作用,还远远不够。即使是在赔付环节上,也存在定损到户难度大,整体赔付水平低,赔付不及时等问题。
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保障
现有农业保险,虽然也承保农业大灾风险责任,但是保险金额普遍较低,保险标的覆盖面较窄,对很多农户农业收入有重要意义的蔬菜、水果、水产养殖、畜禽养殖,以及农房、渔船、农业设施等农业财产,尚未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这众多标的的保险,仅依靠地方政府补贴非常有限,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产品的发展难以满足农户巨大的风险保障需求。湖南省从2015年起在现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基础上,由省级财政出资,建立农业大灾保险制度,不仅提升了农林牧渔业的风险保障和水平,也将农村(包括外来人员)人身意外伤害、农房、农业设施等人身和涉农财产纳入农业大灾保险的保障范围,大大提高了农业大灾保险保障水平,受到农村居民普遍欢迎。
主持人:大灾保险在农业减灾救灾中有何积极作用?我国农业大灾保险建设情况如何?
主持人:我国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还存在哪些短板?应如何补齐短板?
大灾保险发挥独特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减灾》 网址: http://www.zgjzzz.cn/zonghexinwen/2022/0927/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