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第二次青藏科考防灾减灾学术交流会在成都举行

来源:中国减灾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7-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科学报告会后,与会专家针对西藏冰湖溃决灾害与防治、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法技术进展等方面作出专题报告并进行讨论。 在交流会上,与会专家介绍了青藏高原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科学报告会后,与会专家针对西藏冰湖溃决灾害与防治、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法技术进展等方面作出专题报告并进行讨论。

在交流会上,与会专家介绍了青藏高原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青藏高原东南缘深浅部构造特征及其动力过程等科考任务的情况及初步研究成果。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研究员徐锡伟强调,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期间,科考队利用无人机航空摄影技术、LiDAR技术、三维电性结构探测技术等,确定了青藏高原东南缘近南北向碰撞缩短与近东西向伸展区、侧向挤出区和边界斜滑缩短区等3个差异变形域主要活动断层位置、滑动速率、大地震复发和同震错动量等定量参数。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郑文俊提到,三组不同方向和性质的活动断裂及其分隔的活动地块组成了高原东北部最新的构造活动图像,这些活动地块的运动变形及边界断裂的活动直接促使高原东北部强震的孕育和发生,地块间的相互作用(逐步向北挤压扩展和向东有限挤出)是近年来巴颜喀拉地块周缘和高原东北部强震频发的主要动力机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唯临在会上详细介绍了山洪水沙耦合作用,他提到,只有理清山洪水沙耦合灾害防治中面临的科学问题,揭示出山区河流非平衡态水沙耦合致灾机理和临界条件,才能解决山洪水沙耦合作用导致灾害风险显著增加乃至“小水大灾”动力学机制的认知难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指出,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首次系统查明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本底,建立完善了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数据库并编制灾害分布图。本次考察还揭示了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重大灾害形成演化机制,建立多尺度综合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等。

此外,如何认知青藏高原灾害天气发生,发展前兆性强信号则是灾害天气预报预警的关键环节。中国气象研究院院士徐祥德介绍了青藏高原云降水过程对流结构特征以及丰富云水资源成因,并揭示了亚洲水塔水资源环境(如冰川消融与退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

据悉,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设置的“地质环境与灾害”综合科考研究任务,将有利于青藏高原地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保障生命安全。

此外,中国科学院西北环境资源研究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牛富俊指出,科考分队全面调查了青藏高原全区域冻土冻融灾害,关注重大冻土工程病害发育趋势,深入高原核心区冻土环境考察,实现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热融灾害本底普查,揭示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冻融灾害近几十年来加剧的事实。

7月15日,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第二次青藏科考防灾减灾学术交流会在成都举行。

文章来源:《中国减灾》 网址: http://www.zgjzzz.cn/zonghexinwen/2022/0718/817.html



上一篇:2021年保险业投入防灾减灾资金6121万元 捐赠保险
下一篇:防灾减灾救灾科普知识宣传|一起来了解高温的那

中国减灾投稿 | 中国减灾编辑部| 中国减灾版面费 | 中国减灾论文发表 | 中国减灾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减灾》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